登录 注册 今天更新:0部 本周更新:0部 总数:14634
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
编号:14651

大小: 40.9 G 分辨率: 1080p 人气: 58
视频编码:
音频编码:LPCM
字幕:中文/多国
对白:英语
片源:BD-Ray蓝光原版(原盘文件BDMV、Iso格式)
格式:蓝光原盘
画质:一般画质
主演:
导演:
分类:剧情片
地区:美国

首映日期:
更新日期:2014/7/20
出品年代:1948
IMDB评分:8.4

◎影片原名 Ladri di biciclette
◎英文译名 The Bicycle Thief / Bicycle Thieves
◎中文译名 偷自行车的人 / 单车失窃记 / 单车窃贼
◎年  代 1948
◎国  家 意大利
◎类  别 剧情 / 犯罪
◎语  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48-11-24
◎IMDB评分  8.4/10 from 67,182 users   Top 250 #87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522/
◎片  长 93 分钟 / Spain: 80 分钟(DVD edition)
◎导  演 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编  剧 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 Luigi Bartolini / Oreste Biancoli / 素索·切奇·达米寇 Suso Cecchi d'Amico /
      Adolfo Franci / Gerardo Guerrieri / 西萨尔·萨瓦提尼 Cesare Zavattini
◎主  演 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 Lamberto Maggiorani .... Antonio Ricci
      恩佐·斯泰奥拉 Enzo Staiola .... Bruno
      赛尔乔·莱昂内 Sergio Leone .... A Seminary Student (uncredited)
      Lianella Carell .... Maria
      Gino Saltamerenda .... Baiocco
      Vittorio Antonucci .... The Thief
      Giulio Chiari .... The Beggar
      Elena Altieri .... The charitable Lady
      Carlo Jachino .... A Beggar
      Michele Sakara .... Secretary of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Emma Druetti
      Fausto Guerzoni .... Amateur Actor
      Giulio Battiferri .... A Citizen who protects the real bicycle thief (uncredited)
      Ida Bracci Dorati .... La Santona (uncredited)
      Nando Bruno .... (uncredited)
      Eolo Capritti .... (uncredited)
      Memmo Carotenuto .... (uncredited)
      Giovanni Corporale .... (uncredited)
      Mario Meniconi .... Meniconi, the Street Sweeper (uncredited)
      Massimo Randisi .... The Rich Kid in the Restaurant (uncredited)
      Checco Rissone .... The Guard in Piazza Vittorio (uncredited)
      Peppino Spadaro .... The Police Officer (uncredited)
      Umberto Spadaro .... (uncredited)



◎剧情介绍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已失业多时的里奇(Lamberto Maggiorani)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他用妻子的嫁妆--床单从换回已经当掉的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里奇同儿子布鲁诺(Enzo Staiola)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决定以牙还牙,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



  详细介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世界电影史上的前十部不朽经典片之一。西方影坛的《偷自行车的人》,以黑白的影像刻画了中年男子里奇的生活境遇,围绕着自行车,它讲述的是另一份痛楚,生活的无奈,贫穷的烦恼!现在失业、下岗在我们周围也不鲜见,把五十多年前的这部《偷自行车的人》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看,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偷自行车的人》(The Bicycle Thief)是意大利新现实(写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新现实主义从罗伯托·罗西里尼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到德西卡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形成一个高峰。新现实主义的特点是讲效实景和自然光效,采用非职业演员和反类型片处理方法。这个法则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使用,包括我国的不少新晋导演。

  《偷自行车的人》一片在评论上的成功,充分反映新现实主义美学在电影领域融合的一次高峰。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失业、贫困充斥社会的意大利,一名下岗工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当他倾其所有购买到一辆新车后,不料第二天就被偷走了。想尽所有办法仍无济于事,在各种压力下他终于走上了偷车的道路。

  本片强调“现实主义”,于是演员表演和场面调度方面几近全自然的形式,看本片时你很少会感到有人工导演过的痕迹,镜头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而且比较规范,让观众不会特意去注意到摄像机的存在。而且新现实主义一般很注重摄像机内部剪接,直接在拍摄现场完成分镜头,这样也会让影片产生一种自然感和流畅感。相比之下,国内某些写实主义作品那晃动的镜头反而不利于观众的全情投入。

  尽管如此,导演在不少细节还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尤其在个人与群体方面处理得十分到位。片中有不少戏是就是描述男主人公一个人与多数人在意志上或在肉体上是对立的,对抗的。

  第一场戏,他在职介所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在旁边有上百人没有获得工作,那时候人群与男主人公的对立是内在的。而在中间一场大家在教堂内安静地作礼拜的戏中,男主人公却不得不为找到自行车而与一老头进行大声的争执,这在声音上就形成与大众的对抗。在影片后段,男主人公找到偷车的嫌疑人,但苦于没有证据,被嫌疑人的一群街坊邻居围攻,差点大打出手,这段主要是身体上的对抗。电影的最后一场戏,主人公由于偷别人的自行车被群众捉住,在饱受辱骂和打击之下,这时他的生理与心理的承受力可以说濒临崩溃,影片的情绪也积累到高峰。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从背部拍摄的全景,男主人公和他的小儿子低着头,慢慢地融入到了下班的人群当中,向前木然地行走,光线阴暗。

  由于是黑白片,色调的转换通常是明和暗,而男主人公在失意的时候常常在阴影里走,在一场戏被愚弄后,一大群人站在阴影处看着他,他和儿子慢慢走在明亮的地方,却是逆光,这样面部就是一层重重的阴影,这也是让他彻底失望的一个写照。

  同样的失业、下岗的故事,把五十多年前的这部《偷自行车的人》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看,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花  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业余演员,维托里奥·德·西卡决定不采用职业演员。

  ·里奇工作的时候,在墙上贴的一张海报,是丽塔·海华斯拍摄的电影《荡妇吉尔达》(Gilda 1946)。

  ·维托里奥·德·西卡表示,他是根据演员们走路的样子来选择他们的角色,包括布鲁诺和安东尼奥,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鲁诺在穿过大街的时候差不多向前跑了两次,这并是不在预演排练之中的。因为当时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正好同时有两辆汽车经过。

  ·《偷自行车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数人视为一部马克思主义式的寓言,加上编剧柴伐梯尼本人还是一名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评影片结尾的处理“虽然有卓别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会批判色彩”。

  ·在电影杀青之后,男主角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开始为寻找工作而发愁起来。

  ·前期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原来打算是让加里·格兰特出演男主角,而维托里奥·德·西卡则更加青睐于亨利·方达,当然了,这都是在他们决定采用全体业余演员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车的人》在第一次发行的时候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1952年当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第一次发起国际范围内的电影人和影评家投票,该片被选为历年来最伟大的电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车的人》降到第六位,随后就跌落出了榜单。影片在1999年重新发行之后,新一代的观众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简单、直接和真实的作品,才发现“它是如此与众不同”。


◎幕后制作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1949年获得奥斯卡特别荣誉奖,历年来在大大小小的评选中都能入围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一部简单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剧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编剧塞萨·柴伐蒂尼创作出来,他联合了多位从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跃于影坛的重要欧洲导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为了这部电影而参观了一家妓院以及后来看面相女人的房间,这个女巫后来也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从这些记载中认识到,德·西卡以及编剧,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场景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以平民化的剧情推进,既不说教,也不升华,最彻底地接近那些战后的特殊时期,即意大利经济瘫痪、陷入困境的大时代背景,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复述出来,剧本最初源于一则两行文字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为了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在罗马街头奔波24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而在这部电影当中所要讲述的其实也就这么简单。

  里奇是一个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条件是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实际上里奇没有车。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玛丽亚便把家里所有的床单拿出去典当。有了自行车之后,里奇从事的工作就是到处张贴海报,在电影院的广告栏里粘贴了巨大的丽塔·海华斯的电影海报,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好莱坞光鲜亮丽的世界,一个是新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玛丽亚于是去感谢预言里奇能够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车放在门口也上楼去看。此时德·西卡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大家都以为当里奇回来的时候自行车已经被盗,但是它仍然还在。

  随后,毫无疑问,车还是被偷了,被另一个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儿子布鲁诺四处寻找自行车。在大城市罗马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警察局也爱莫能助。终于里奇决定放弃了,他对布鲁诺说:“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 此时他已被绝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后,他问儿子:“想不想来点批萨?”于是他们烈士般地走进一家餐馆,安东尼奥甚至给自己要了点酒。稍后不久,里奇意外认出了偷车贼然后追踪他进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丑陋的围观者。警察的到来也没有起作用。终于在影片最著名的这段场景中结束,里奇妄想为自己偷一辆车,延续了偷车和贫穷的循环。

  非职业演员的经典演绎

  新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电影学术语,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但是它通常指的是电影中工人阶级的生活,设置在贫穷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且暗示这样的信息如果财富能够平分社会将更加合理。主演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是一名非职业演员,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中并且非常绝望的男人里奇。根据德·西卡的介绍,在筹拍《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制片商愿意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来赞助他,但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启用好莱坞当时大紫大红的演员加里·格兰特来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没有答应,他决定不用任何的职业演员。

  德·西卡在罗马的就业市场中寻找到一位当时真正处于失业之中的工人来扮演他的安东尼奥,一个在街上看热闹的男孩来出演安东尼奥的儿子,他的妻子则由一位新闻记者来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炼钢工人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绎了这样一个日后成为永恒经典的角色之后,又回到了罗马的就业市场中重新陷入失业的危机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这么评价他:“他是宁可要现实,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闪闪发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获奖情况

Quote:

  奥斯卡金像奖 (1950;第22届)

  获奖
  ·荣誉奖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剧本  西萨尔·萨瓦提尼 Cesare Zavattini

  美国金球奖 (1950;第7届)

  获奖
  ·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1950;第3届)

  获奖
  ·电影奖-最佳影片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1949;第4届)

  获奖
  ·评审团特别奖   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豆瓣评论

Quote:

                          失业的滋味
                                   作者:   艾小柯  2010-10-03 18:02:35

  失业是什么滋味,没有失过业的人恐怕无法完全体会。 

  第一波先是耻辱。众目睽睽之下被叫入空旷的会议室,不管是好言相劝还是公事公办,巨大打击与震惊之下都会神色恍惚,头晕目眩。短短的一段走道瞬间变作“耻辱游行”,静悄悄收拾东西离去还算客气;若有同事前来送别,那些含着惋惜、遗憾口吻的安慰话哪怕再真诚,再体贴,进入已然失聪的耳朵里也瞬间变了腔调,异化为怜悯与嘲弄的背景噪音,搅得人心乱如麻,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否认。不能想、无法听,头脑一片空白,历史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情绪平复后不由自主地一遍遍回溯,究竟哪里做错导致厄运?是命运使然还是小概率事件?也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吧?也许只是暂时搁浅?也许根本就是噩梦一场,醒过来,快醒过来,一切还都尚未发生,一切终会依旧如常…… 
   
  否认失效,紧跟着便是沮丧。命运怎能如此多舛,总让人磕磕绊绊,一个趔趄连着一个跟头。父母的眉头,同侪的眼光,妻小的埋怨,这人间的悲苦真是无穷无尽,永不探底。反反复复的自我否定与怀疑中,难免会得出能力平庸低下、性格木讷迟钝、眼界狭窄闭塞等等自贬结论。未必怨天尤人,弄得自暴自弃,但总归是信心尽失,颜面扫地,郁闷难挡,萎靡不前。 

  顶着如此沉重的物质压力与尖锐的心理打击,一个失业的人该怎么面对生活?时代与命运究竟要把人逼到什么样的死角,才肯把痛苦化作莲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就从已经失业两年的安东尼奥·里奇刚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讲起。二战后的意大利正是满目疮痍,举步维艰,高失业率让整个罗马陷入了贫困与恐慌,每份卑微的工作都有无数人争先恐后。里奇这好不容易得来的贴海报的工作必须要骑车代步,而雇主却并不提供自行车。为了做这份工,里奇的老婆玛丽娅把家里唯一值点钱的陪嫁床单拿去当了,一家人只好睡光床垫,才赎回了先前为了吃饭而当掉的旧自行车。对里奇来说,这辆破车可是全家生计的重大命脉,也是唯一可赖以改变命运的寄托与希望。 

  里奇六岁的小儿子布鲁诺对爸爸这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视若珍宝,每天把车擦得光光亮,连多了个小小的坑洼都铭记于心,像个小男子汉子似的挥着手抱怨当铺伙计们对车子不够上心。他把对爸爸的崇拜全写在脸上,大清早父子两个都穿着粗布连身工装裤去上班,每人上身口袋里都插一个妈妈做的蛋饼卷当午饭,笑容灿烂,朝气蓬勃——崭新的一天,有工作、有收入的一天,就要开始。

  相对于小布鲁诺的天真可爱,影片中里奇这个人物则具有多个层次。他在刚找到工作时兴奋异常,可一听必须要有自行车便马上抓狂,像个小孩似的在老婆面前唉声叹气,等玛丽娅给他想办法。车子被抢之后他惊惶失措,也是找了当清洁车司机的朋友帮忙才稍做安定。随着希望越走越远渐渐消逝,他的焦虑与绝望也越来越强,直到最后,能否找到自行车已不仅仅是生计问题的必须,更是一个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尊严与形象。而当这份尊严在无情的生活面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之时,他的沮丧直接演化为焦躁,无辜的小布鲁诺便成为了出气筒。可一旦布鲁诺的安危成为了眼前的头等大事,父爱之情则又立刻战胜一切,这个高大的男人手忙脚乱,几乎是在百般讨好身边那依然气鼓鼓的小家伙了。 

  饰演里奇的业余演员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在成名前的确是个蓝领车工,他微微凹陷的脸颊和说话时聚作一团的抬头纹都让人对他有种无言的叹息,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他的眼睛,那里面蓄积了某种看似平缓却又默默暗涌的忧伤,浸泡着很多欲言又止的隐忍与酝酿,仿佛两口苦水井,深不见底。 

  这样一个里奇十分令人难忘——他那种独特的忧伤绝不是风花雪月伤情感怀的产物,那是经历了生活最严厉打压磨砺后由内向外渗透出的疲惫,与之相应的还有下意识的肢体倦怠。马奇奥拉尼的里奇动作总是很慢,车子被偷后他并没立刻去追,而是站在原地错愕发呆,这几秒钟的时差刚好帮助了小偷及其同伙的逃脱;他追一个讨粥的老头,慌慌张张带着小布鲁诺闯进教堂,却总是迟一步,慢半拍;他迈腿的动作异常沉重,好像必须挣脱什么无形的阻碍之后才能终于迈出那一步似的。这样一个人物瘦、高、迟缓、忧郁,在与命运疲惫对抗的同时还必须努力维系一个父亲在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形象的幻影,这使得一系列愈来愈恶化的事件中他与小布鲁诺在餐馆里那一瞬间的快乐更加明亮而珍贵,同时又强化了后面突发事件的严重度与毁灭性。 

  除了里奇与小布鲁诺寻找自行车的主线,电影也非常巧妙的把现实批判融于辅助人物与场景安排中。偷车小贼的可怜母亲是位很典型的下层妇女,她护子心切,面对里奇的质问能张牙舞爪,可一面对代表了国家权力的警察便立刻软下去,虽怒目相向,但总归要放任人家搜自己破破烂烂的家。与小贼合伙销赃的老头衣衫褴褛,一方面胆小怕事,里奇随便威胁两句就把什么都招了;另一方面又是老奸巨猾,像条滑溜溜的鳗鱼似的在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里奇丢车后报警引出了政府的不作为,老头讨粥则引出了上帝之名面对巨大社会贫困的无能为力,在政府与宗教救赎两条道路都堵死了的情况下,战后意大利的底层贫民们,除了偷与抢,在罗马这个贫富分化严重的大城市里,又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偷自行车的人》原著由意大利画家、作家兼诗人的路易基·巴托里尼(Luigi Bartolini)创作于1946年,电影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1948年搬上银幕。半个多世纪过去后,整个世界又经历了一次全新的电子技术产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与奇迹,但与此同时,就业状况并未得到质的改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戈尔德曼国家政策学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莱克(Robert Reich)在新书《余震》(Aftershock)中指出,造成经济增长泡沫、高失业及经济恢复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及两极分化的日益加剧。莱克教授将新世纪美国最高收入人群所占社会财富的份额与历史情况作比,发现只有1928年及2007年中,1%的社会最高收入人群占据了超过23%的社会财富,而这两个极值年,刚好分别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前一年。莱克教授认为,只要社会财富继续集中,贫富分化的不公现象得不到根本性、制度性的改善,美国的复兴之望便遥遥无期。从这个角度来看,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在现实意义上绝不遥远,它为所有的失业与贫困塑造出了最生动的具体形象,它永远提醒着我们,国家与政府必须致力于社会的公正与制度的公平,必须致力于财富的合理与公平分配,而不是相反。 

  电影最揪心的一幕是结束前五十秒钟,里奇与小布鲁诺随着人潮被推搡着无目的地前进。德·西卡对这一幕的布光把握实在令人惊叹,小巷口的夕阳先是很快地掠过里奇的右脸,在明暗交织的那一瞬间,里奇还在竭尽全力努力维系着他的镇定。镜头切换,是满脸泪汗的小布鲁诺瞪大双眼,抬起头来看着身边高大的爸爸。下一秒钟,阳光消失了,里奇低下头看走在身边紧握他手的儿子,所有的委屈、艰辛、绝望、愧疚、无奈、悔恨全纠集到一起,瞬间冲上眉头。就在那一霎那,里奇哭了,这个高大、强壮、奔波了一整天的男人终于在自己六岁的小儿子面前哭了。镜头再次移到小布鲁诺身上,他不停地抬头看爸爸,与此同时,里奇粗糙的大手紧紧攥着布鲁诺的小手,紧紧地,父子俩什么都没说,只是向前走,向前走,漫无目标。 

  什么是失业的滋味?这就是失业的滋味,是被生活推搡、挤压,在彻骨的黑暗中毫无目的地滚、爬;是踩着耻辱、压力与彷徨的尖刀依然必须扛起家庭与责任的决绝;是遭遇不断的创伤、打击、否定与绝望后石块一样的沉默;是里奇脸上终于没能忍住的眼泪与小布鲁诺眼里不见未来的恐惧。 

  在这样的时刻,面对这样的现实,你还能做什么?除了放声痛哭之外,你又能做些什么?





Quote:

DISC INFO:

Disc Title:     Ladri di biciclette
Disc Size:      43,929,812,800 bytes
Protection:     AACS
BD-Java:        No
BDInfo:         0.5.8

PLAYLIST REPORT:

Name:                   00002.MPLS
Length:                 1:28:35.977 (h:m:s.ms)
Size:                   0 bytes
Total Bitrate:          0.00 Mbps

VIDEO:

Codec                   Bitrate             Description
-----                   -------             -----------
MPEG-4 AVC Video        0 kbps              1080p / 23.976 fps / 16:9 / High Profile 4.1

AUDIO:

Codec     Language   Bitrate   Description
-------     -----------   --------   -------------
LPCM Audio   Italian     1152 kbps  1.0 / 48 kHz / 1152 kbps / 24-bit
LPCM Audio   English   1536 kbps  2.0 / 48 kHz / 1536 kbps / 16-bit

SUBTITLES:

Codec    Language   Bitrate   Description
-------    -----------   --------   ------------
Presentation Graphics   English    0.000 kbps
Presentation Graphics   Chinese   0.000 kbps
Presentation Graphics   Chinese   0.000 kbps
Presentation Graphics   Chinese   0.000 kbps
电影评论
  已选容量:0.00 GB 已选部数: 0 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方式: